一、项目背景创新性结合红色教育与研学实践 近日,一项以"重走长征路·共筑中国梦"为主题的红色教育项目在全国范围引发关注。该项目通过实地走访长征遗址、沉浸式体验革命历程的创新形式,将革命传统教育融入现代培训体系,开创了红色文化传承的新模式。据统计,项目启动半年来已覆盖12个省份20余个红色教育基地,累计服务学员超过3000人次。
二、课程设计三维度构建完整教育体系 1. 历史维度设置专题理论课程,系统梳理长征历史脉络,配备专业讲解团队和数字化教学资料库,确保历史知识的准确传递。课程涵盖四渡赤水、飞夺泸定桥等关键战役的深度解析。 2. 实践维度设计"急行军体验""战地救护演练""红军餐制作"等12项特色实践课程,让学员在模拟场景中感受革命年代的艰苦环境。 3. 精神维度开发"新时代长征精神解读""青年责任与使命"等系列研讨课程,结合乡村振兴、科技创新等当代议题进行延伸讨论。
三、项目特色科技赋能红色教育 该项目引入AR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,开发"云上长征"小程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。在遵义会议旧址、腊子口战役遗址等重要节点设置智能讲解装置,通过扫码即可获取三维立体影像和语音导览。教学团队特别制作12集微纪录片,运用航拍技术全景展现长征路线地貌变迁。
四、社会反响形成多维度教育效应 近期发布的培训效果评估报告显示,参与学员在理想信念(提升92%)、团队协作(提升85%)、历史认知(提升96%)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。项目已与28所高校建立合作机制,开发出适配不同年龄段的5套课程体系,涵盖青少年研学、企事业单位党建、退伍军人再教育等多个领域。
五、安全保障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 项目执行方建立三级安全保障机制,配备专业医疗团队随行,所有路线均通过国家应急管理部门的实地勘验。教学物资采用定制化装备包,包含定位手环、应急药品、历史读本等18项标准化配置,确保各环节安全可控。
六、可持续发展形成红色教育产业链 通过"培训+公益"的运营模式,项目在沿线乡村设立6个实践基地,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、民宿经济等产业发展。创新推出"红色教育积分制",学员可通过志愿服务、课题研究等方式兑换深度研学机会,形成良性互动机制。
七、未来规划打造国家级红色教育平台 据项目负责人透露,下一步将启动"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计划",开发多语种课程体系,筹备跨国青年交流项目。同时加快数字化平台建设,计划年内完成全线5G信号覆盖,实现VR远程教学功能。教学路线将新增川西雪山草地段、陕甘宁会师段等3条延伸线路,预计年接待能力提升至2万人次。
教育专家指出,这种沉浸式、体验式的红色教育模式,有效破解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单一、参与感不足的难题,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。随着暑期研学高峰临近,多个教育基地预约量已呈饱和状态,显示出社会对优质红色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