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报综合报道】随着暑期教育培训市场的升温,以"重走长征路"为核心的红色游学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。据文旅部门统计,2023年6月以来,涉及长征主题的研学线路预订量同比上涨217%,覆盖青少年群体及企事业单位培训需求,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。
一、沉浸式体验重构历史课堂 区别于传统课堂讲授,长征游学培训通过"理论+实践"的复合模式构建教学体系。项目设计涵盖贵州遵义会议旧址、四川泸定桥、甘肃会宁会师旧址等30余处重点革命遗址,学员在专业导师引导下,通过实地考察、情景剧演绎、行军模拟等多元形式,深度理解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。某青少年研学基地负责人介绍,课程设置严格遵循"六个一"标准走一段长征路、唱一首红歌、听一堂党史课、做一次专题研讨、完成一项团队任务、撰写一篇实践报告。
二、数字化赋能红色教育升级 在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,VR技术还原了湘江战役的壮烈场景;四川夹金山教学点运用AR互动装置,让学员"亲历"雪山行军的环境考验。科技手段的融入使历史教育更具感染力,参训学员的问卷调查显示,沉浸式教学使历史知识留存率提升至传统教学的2.3倍。教育专家指出,这种"数字+实景"的混合教学模式,有效破解了年轻群体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代际差异。
三、课程体系凸显思政教育内核 专业机构开发的标准化课程包含四大模块革命历史溯源、战略决策解析、团队协作训练、新时代使命传承。在贵州赤水河谷的实践教学中,学员需分组完成"四渡赤水"沙盘推演,通过物资调配、路线规划等环节培养战略思维。思政教育研究者认为,这种将党史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模式,使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,符合"大思政课"建设要求。
四、安全保障筑起研学屏障 面对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天气变化,承办机构建立起三级应急管理体系。所有线路配备持有急救资质的安全员,行军装备实行"一人一码"电子化管理,沿线设立12个医疗支援点。气象部门与研学机构建立实时数据共享机制,确保极端天气下及时调整行程。近期完成的压力测试显示,应急响应时间已缩短至15分钟以内。
五、社会效益引发广泛关注 教育部门调研数据显示,参与长征游学的青少年在责任感、抗压能力、团队协作等维度均有显著提升。某省级示范中学的跟踪调查表明,参加过红色研学的学生,其社会实践参与度较普通学生高出41%。企事业单位培训反馈显示,将长征精神融入管理培训后,员工对组织文化的认同度平均提升28个百分点。
六、行业规范助力可持续发展 针对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,多个部门联合出台《红色研学旅行服务规范》,从课程设计、师资配置、安全保障等12个方面建立行业标准。重点革命老区已建成8个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,形成"教学-食宿-交通"一体化服务网络。文旅专家建议,未来应加强跨区域资源整合,打造更具深度的"长征精神"主题研学产品链。
【专家观点】 "长征游学热的本质是文化自信的具象化呈现。"党史研究专家表示,这种教育模式成功实现了三个转化将静态史料转化为动态体验,将地域文化转化为精神符号,将历史记忆转化为时代动能。随着"课程思政"改革的深化,预计未来三年红色研学市场规模将保持25%以上的年增长率。
【记者观察】 在甘肃会宁会师旧址,记者看到百余位学员正在进行"微长征"体验,他们背负模拟物资包徒步10公里,途中需完成战地救护、密码破译等任务。这种将体力考验与脑力挑战相结合的设计,正重新定义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内涵。随着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,如何平衡教育属性与市场规律,将成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课题。
目前,多个革命老区正探索"游学+乡村振兴"新模式,通过开发特色民宿、农产品研学套餐等延伸服务,使红色教育产生更大经济效益。教育部门透露,计划在"十四五"期间建设20条国家级红色研学精品线路,推动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范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