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时节,革命摇篮井冈山迎来研学高峰。据当地文旅部门统计,今年1-6月接待研学团队超12万人次,较去年同期增长35%,其中青少年群体占比达78%。这座见证中国革命光辉历程的巍巍青山,正通过创新教育模式焕发新时代育人价值。
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数字展厅,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1927年毛泽东带领革命队伍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场景。由专业讲解员引导的"重走挑粮小道"实景体验课,让来自上海某中学的200余名学生亲身体验当年红军战士的艰辛。学生们肩挑扁担,在3.5公里的复原山路上,通过沉浸式教学了解"朱德的扁担"等革命故事。
"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改变了历史课的刻板印象。"随队教师表示,研学课程将34处革命旧址、53个红色故事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景教学模块,配合自主研发的《星火燎原》VR体验系统,实现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多维呈现。在八角楼旧址,学生们通过AR技术扫描历史照片,即可观看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》的创作背景三维解析。
针对不同学段特点,研学基地开发了梯度课程体系。小学生参与红歌快闪、草鞋编织等趣味活动,初中生开展军事拓展训练,高中生则进行红色课题研究。在黄洋界哨口,研学团队依托当年战斗遗址开展战术推演沙盘教学,将历史知识与物理、地理学科知识有机融合。
研学热潮带动了周边产业升级。茨坪镇新增7家红色主题民宿,配套开发红军餐标准化菜谱,推出"红米饭南瓜汤"劳动实践课程。当地非遗传承人开设竹编红星、土法造纸等20余项体验工坊,让传统技艺成为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。
教育专家指出,井冈山研学实现三大创新突破一是构建"历史现场+科技赋能"的教学场景,二是形成"必修课程+选修项目"的课程矩阵,三是建立"过程评价+成果展示"的考核体系。研学手册设置48个知识打卡点,通过扫码答题、实践任务等方式记录学习轨迹。
值得注意的是,研学活动注重革命精神与时代需求结合。在茅坪乡神山村,学生们参与直播助农、生态保护等社会实践,将红色基因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。某校研学团队设计的"红色文创产品开发方案"已进入落地阶段,涵盖AR书签、革命故事拼图等系列产品。
安全保障方面,当地成立研学服务专班,对87辆研学大巴实施动态监控,34个研学点配备医疗应急小组。市场监管部门对餐饮住宿单位实行"红黑榜"公示制度,确保研学活动规范有序开展。
随着暑期到来,井冈山研学基地预约已排至8月下旬。教育部门联合高校研发的《红色研学指导手册》即将出版,未来将通过云平台共享课程资源,让更多青少年突破时空限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。这座红色圣山的研学实践,正书写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