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革命圣地打造立体化研学矩阵 随着暑期教育实践高峰期的到来,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迎来全国近百个研学团队。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,当地整合黄洋界哨口、井冈山革命博物馆、大井毛泽东旧居等36处革命遗址,开发出"情景教学+实践体验"的创新课程体系。
教育专家指出,井冈山通过"五个一"标准研学流程(穿一次红军装、走一段挑粮道、听一堂历史课、唱一首红歌谣、做一次专题研讨),构建起完整的红色教育闭环。最新统计显示,研学团队在基地平均停留时间从2019年的1.8天延长至现在的3.5天,课程参与度提升62%。
二、生态资源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 在革命遗址保护核心区外,研学项目正向自然教育延伸。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立12处生态观测点,涵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、珍稀动植物保护等主题。研学团队可在专业向导带领下,开展水质检测、生物多样性调查等实践活动。
林业部门数据显示,今年新增的"红绿相映"生态研学线路,已接待学生1.2万人次。该线路将八角楼革命旧址与五龙潭瀑布群串联,形成"上午学历史、下午探自然"的特色安排。参与学生反馈问卷显示,94%的受访者认为这种跨学科融合提升了学习效果。
三、传统文化传承注入研学内涵 在茅坪乡坝上村,非遗工坊成为研学新课堂。竹编技艺传承人开设的体验课程,将传统工艺制作与红色历史讲解相结合。学员们通过编织竹制军帽、草鞋等道具,直观感受革命时期的军民鱼水情。
文旅部门透露,今年重点推出的"红色非遗"研学项目已覆盖7个乡镇,形成包括客家山歌、采茶戏、打糍粑等12类文化体验项目。这些活动与革命旧址参观形成有效互补,使研学内容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深度。
四、数字技术提升研学体验 为应对年轻群体的学习特点,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投入使用的AR导览系统,让历史文物"活"起来。通过手机扫描展品,可以观看3D还原的"朱毛会师"场景,听取专业配音的历史解说。技术团队表示,该系统的信息量是传统展板内容的30倍,平均延长参观者停留时间40分钟。
在茨坪毛泽东旧居,VR重走长征路体验区排起长队。参与者佩戴设备后,可沉浸式体验"飞夺泸定桥""翻越雪山"等经典场景。场馆负责人介绍,这种数字化改造使青少年对历史事件的认知留存率提高55%。
五、安全保障构筑研学屏障 针对暑期研学高峰,当地成立由教育、文旅、应急管理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保障小组。在主要研学路线上增设18个应急服务站,配备专业医疗人员和避暑物资。交通运输部门开通6条研学专线,实行"点对点"接驳服务。
食品安全监管方面,对32家研学供餐单位实施动态评级,要求所有食材实现全程溯源。市场监管部门近期抽查显示,研学团队餐饮场所的卫生合格率达100%,菜单设计符合青少年营养需求标准。
六、长效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规范研学市场,井冈山制定全国首个红色研学服务标准,从课程设计、导师资质到安全保障等7个方面建立量化指标。教育研究院专家表示,该标准将研学活动细化为48项可评估要素,有效提升了行业规范性。
据不完全统计,近三年井冈山累计培训专业研学导师368人,开发标准化课程包27套。当地政府计划未来三年投入1.2亿元,升级研学基础设施,建设智慧化管理平台,打造全国红色研学示范高地。
【结语】 井冈山研学热的持续升温,印证了红色教育资源在新时代的生命力。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、多元化体验形式和标准化服务保障,这座革命圣山正为青少年成长提供独特的精神养分。随着研学教育的纵深发展,井冈山模式为全国红色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