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以“重走长征路”为主题的红色游学培训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升温,成为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及青少年群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。通过沉浸式体验、场景化教学与互动式实践,此类培训将长征精神融入新时代教育体系,为参与者提供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与思政课。
红色基因赋能实践教育 创新模式激发参与热情 长征游学培训以1934年至1936年红军长征路线为蓝本,依托贵州遵义、四川泸定、甘肃会宁等关键历史节点,设计出多条主题路线。参与者通过徒步、参观纪念馆、模拟战役复盘等形式,深入理解长征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。课程设置上,项目结合党史专家团队研发的标准化教案,涵盖理论授课、实地探访、团队协作任务等模块,确保教育内容兼具权威性与趣味性。
据某省级党校调研数据显示,2023年参与此类游学的团队数量同比增加35%,其中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占比达42%,青少年研学团体占比31%。参与者普遍反馈,通过“边走边学”的形式,对“坚韧不拔、团结协作”的长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。
科技助力场景还原 安全保障体系完善 为提升体验的真实感,部分项目引入虚拟现实(VR)技术,重现“飞夺泸定桥”“翻越雪山”等经典场景,配合专业讲解员的情景化叙述,让历史事件更具感染力。同时,主办方通过精细化路线规划、医疗团队随行、应急预案演练等措施,确保活动安全性。例如,高海拔路段配备氧气设备,徒步环节设置多个补给点,并采用卫星定位系统实时监控团队动态。
教育专家指出,此类培训的成功在于平衡了教育目标与体验需求“它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递,更通过身体力行的参与,帮助现代人理解艰苦奋斗的意义,尤其在青年群体中塑造了积极的价值导向。”
社会效益显著 政策支持助推行业发展 近年来,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方案》,明确鼓励开发红色游学项目。多地政府将长征游学纳入地方文旅发展规划,通过修缮遗址、建设主题步道、培训专业讲解员等方式完善基础设施。例如,江西于都县依托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,打造“红色研学小镇”,年均接待学员超10万人次,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增收近千万元。
此外,培训机构联合高校、科研院所推出认证课程,部分项目结业证书获党政机关认可,可作为继续教育学时。这一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游学培训的专业性与公信力。
未来展望从“短期体验”到“长效育人” 尽管长征游学培训市场前景广阔,但行业仍面临同质化竞争、内容深度不足等挑战。业内人士建议,未来需加强差异化课程设计,例如针对企业团队开发“逆境领导力”特训,针对青少年增设“历史思辨工作坊”,并建立跨区域资源协作平台,实现路线联动与资源共享。
随着红色教育需求的持续增长,长征游学培训正从单一主题活动升级为系统性育人工程。其以历史为镜、以实践为尺的教育模式,不仅传承了红色基因,更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