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以"长征精神"为核心的红色游学培训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兴起,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员干部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。这类培训通过沉浸式体验、场景化教学与跨学科实践,将历史与现实深度融合,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注入红色基因。
一、长征主题游学培训兴起从历史课堂到行走教育 据文旅部门统计,2023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次较疫情前增长35%,其中长征主题线路占比超过40%。不同于传统景区游览,长征游学培训以"学、思、践、悟"为体系,整合历史学、军事学、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。参与者需完成徒步挑战、情景模拟、课题调研等任务,例如在贵州遵义会议旧址开展决策模拟,在四川泸定桥组织团队协作训练。某省级干部培训中心负责人表示,这种"移动课堂"模式让学员在实地感知中深化理论认知,其教育转化率比传统授课提高60%以上。
二、课程设计凸显三大创新维度 专业机构开发的标准化课程体系包含三大模块历史维度上,通过VR技术复原四渡赤水等经典战役场景;实践维度上,设置山地行军、野外生存等素质拓展项目;思政维度上,结合乡村振兴开展田野调查。在江西于都,学员需完成"六个一"实践走一段长征小道、访一位红军后人、编一本口述史册、做一次公益宣讲、解一道基层难题、写一篇调研报告。教育专家指出,这种"立体化教学"有效破解了思政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难题。
三、产学研融合培育新型教育生态 多地形成"政府引导+专业运营+高校智库"的合作模式。博物馆开发AR导览系统,高校团队研发沉浸式剧本杀课程,户外机构设计分级徒步路线。在云南扎西会议旧址,由历史学者、户外教练、心理咨询师组成的教学团队,开发出"生理耐力+心理韧性"双评估体系。数据显示,参与者在挫折承受力、团队领导力等指标上平均提升42%。某地教育局已将此类培训纳入中学生社会实践学分体系。
四、社会效益与区域发展双重激活 游学项目带动沿线128个原贫困村发展特色民宿、农事体验等业态。甘肃会宁的"长征驿站"项目年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,村民人均增收8000元。同时,学员创作的微电影、调研报告形成二次传播,其中关于长征沿线生态保护的提案被纳入省级政协重点督办项目。这种"教育+公益"模式获得中央党校课题组肯定,认为其实现了精神传承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。
五、规范化建设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针对市场快速扩张,文旅部等五部门联合出台《红色游学服务质量规范》,从师资认证、安全标准、课程评估等方面建立准入门槛。全国红色旅游协调小组推出30条精品线路,其中长征主题占14条,全部配备智能定位设备和医疗保障团队。行业联盟建立黑名单制度,对违规商业化行为实施联合惩戒,确保教育属性不被稀释。
未来展望 随着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》深入推进,长征游学培训正从阶段性活动向常态化教育机制转变。北京、延安等地试点建设永久性实训基地,开发四季化课程体系。教育界人士建议,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,通过"数字长征"全球慕课等项目,向世界讲好中国精神的故事。这种将厚重历史转化为生动教材的创新实践,正在重塑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话语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