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庆祝建党百年与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推进的背景下,井冈山革命老区依托独特红色资源,通过"情景体验+素质拓展"的创新模式,打造出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红色教育实践体系。记者近日走访发现,今年以来已有超过300批次、近2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训学员在此完成红色拓展训练课程。
一、历史场景再现激发情感共鸣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数字展厅内,参训学员通过VR技术"穿越"至1927年朱毛会师场景,手持虚拟火把完成定向越野任务。茨坪毛泽东旧居前,学员分组模拟"挑粮上山"历史场景,使用扁担箩筐运输物资,途中需完成红色知识问答才能获取补给。这种沉浸式教学使历史事件具象化,参训数据显示,采用情景再现教学后,党史知识留存率提升至82%,较传统课堂模式提高37个百分点。
二、团队协作项目融入红色基因 黄洋界哨口遗址开展的"突破封锁线"项目中,参训团队需在90分钟内完成情报解密、物资转运、战术演练等系列任务。八角楼训练基地将"三湾改编"历史经验转化为现代管理课程,要求学员在资源受限情况下建立临时党支部,制定行军方案。此类项目设计既锻炼组织协调能力,又深化对"支部建在连上"等党建原则的理解。据培训质量评估报告显示,参训团队在领导力、执行力等维度的综合评分达到优秀等级占比89%。
三、革命精神转化为实践动能 大井练兵场推出的"重走挑粮小道"项目,设置8公里山地行军路线,途中穿插急行军、伤员救护等模拟训练。参训学员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,同时收集沿途设置的红色密码碎片。结业仪式上,学员将绘制的行军路线图与历史地图对比,直观感受革命先辈的行军智慧。来自某省级机关的青年干部表示"这种身体力行的体验,比单纯听报告更能理解'星星之火可以燎原'的深刻内涵。"
四、专业课程体系保障教育实效 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联合军地专家研发的《红色拓展训练标准化手册》,将38处革命遗址转化为教学点位,设计出9大主题模块、27项分级训练科目。课程设置遵循"3+2+1"结构3小时现场教学、2小时拓展训练、1小时总结分享,确保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。培训基地配备国家级户外教育指导员32名,全部持有应急救援资质证书,近三年安全运营记录保持零事故。
五、多元主体参与形成长效机制 地方政府整合文旅、教育、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资源,建成占地1200亩的红色拓展综合实训基地。该基地包含模拟战壕、攀岩墙、高空索道等专业设施,可同时容纳800人开展训练。据统计,参训主体已从党政机关扩展至企事业单位、高校社团、社会组织等多元群体,青少年参训比例从2019年的15%上升至2025年的41%。
六、新时代红色教育成效显现 最新调研数据显示,参加过红色拓展训练的党员干部在后续工作中,主动申报驻村帮扶、参与急难险重任务的比例较普通群体高出26%。多家参训单位反馈,此类培训对增强团队凝聚力、提升攻坚克难意识产生显著效果。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专家指出"这种体验式教育成功破解了传统红色教育形式化、表面化难题,为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"
当前,井冈山红色拓展训练已形成"历史场景活化、革命精神具象化、教育成果可视化"的完整链条。随着《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纲要》的深入实施,这种将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的创新实践,正在为新时代干部教育、青少年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