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摇篮和红色文化发源地,依托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,持续深化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体系建设。随着暑期临近,井冈山各大研学基地迎来接待高峰,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团队通过沉浸式学习、实践体验,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革命精神,厚植家国情怀。
研学基地提质升级 打造"红色课堂"新范式 井冈山现有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3处、省级示范性基地5处,配套建成革命旧址现场教学点38个。2023年数据显示,当地累计接待研学团队超50万人次,同比增幅达32%。为提升服务质量,井冈山创新推出"五个一"标准课程体系穿一套红军装、走一段挑粮小道、听一堂党史课、唱一首革命歌曲、做一次社会实践。部分基地引入VR技术还原黄洋界保卫战等历史场景,通过虚实结合增强教学感染力。
教育专家指出,这种"场景还原+科技赋能"的模式突破了传统说教式教育,使青少年在具象化体验中深刻理解"坚定信念、艰苦奋斗"的井冈山精神内核。某教育基地负责人介绍,其开发的"重走红军路"户外拓展项目,通过模拟急行军、伤员救护等环节,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体会革命年代的艰辛与智慧。
课程设计凸显差异化 分层覆盖全学段需求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,井冈山教育部门联合高校专家团队研发阶梯式课程。小学阶段侧重故事化引导,通过《八角楼的灯光》情景剧排演、《红米饭南瓜汤》劳动体验等趣味活动建立历史认知;中学阶段强化思辨能力培养,设置"根据地建设模拟决策""红色经济政策研讨"等议题;高校群体则侧重理论深度,开设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》等专题研讨课。
在茨坪革命旧址群,记者观察到初中生正参与"红军标语创作"工作坊,用传统工具在宣纸上书写革命口号。带队教师表示,这种跨学科融合教学方式既锻炼实践能力,又让红色文化以可触可感的形式植入学生记忆。统计显示,87%的参访学校将井冈山研学纳入校本课程,形成"行前预习-实地探究-成果展示"完整闭环。
安全保障体系完善 推动研学产业规范化发展 面对持续增长的接待需求,井冈山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研学安全管理机制。交通方面开通12条研学专线,实现景点间接驳无缝衔接;食宿管理严格执行"明厨亮灶"和卫生评级制度;医疗救护网点覆盖全部研学路线,配备AED急救设备136台。2023年当地投入1200万元升级智慧研学平台,实现团队预约、电子围栏、应急指挥等功能一体化管理。
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开展专项检查,重点核查课程资质、师资配备、收费标准等关键环节。行业规范文件明确要求研学导师需持有"红色文化讲解员""应急救护"双证上岗,课程内容需经党史专家审核备案。这些举措有效保障了研学活动的教育性和安全性,近三年未发生重大投诉事件。
社会效益持续释放 红色文旅融合显成效 研学热带动井冈山文旅产业提质升级。2024年一季度,当地红色主题民宿入住率同比提升45%,红军体验餐厅营业额增长62%。村民参与开发的草编红星、竹制步枪模型等文创产品,年均销售额突破800万元。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精神层面,调查显示,92%的参训学生表示"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",多地学校反馈学生返校后主动组织红色读书会、志愿服务队。
随着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》深入推进,井冈山正探索"红色研学+生态科普""红色研学+非遗传承"等创新路径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持续优化课程供给,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,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滋养。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