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位于江西省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旧址迎来一批批特殊参访者。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事业单位团队在此参与"红色拓展训练"特色实践课程,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主题化培训,将革命传统教育与现代团队建设深度融合,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。
一、历史资源活化利用 打造红色教育新场景 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,井冈山现存革命遗址遗迹100余处,其黄洋界哨口、八角楼毛泽东旧居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,为红色拓展训练提供了天然场景支撑。训练课程巧妙利用历史建筑群与自然地貌,开发出"重走挑粮小道""战地救护模拟""红歌情景剧"等20余项体验项目。参训学员在3.5公里的崎岖山路上身背竹篓运送"军粮",在红军医院遗址演练担架转运,实地感受革命年代的艰苦卓绝。
二、多元课程体系构建 实现教育效能转化 专业培训机构结合现代管理学科研成果,设计出"3+X"模块化课程体系。核心课程包含 1. 情景模拟教学通过"朱毛会师"角色扮演、根据地建设沙盘推演等互动形式,深化对党史的具象认知; 2. 军事素质拓展开展队列训练、定向越野等军事化项目,培养团队协作意识; 3. 红色故事会特邀红军后代讲述文物背后的革命记忆,增强情感共鸣。X模块则根据参训单位需求定制,涵盖党建创新、领导力提升等专项内容。
三、数字化赋能传统教育 科技手段提升参与体验 训练基地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,开发"黄洋界保卫战"全景体验系统。学员佩戴专业设备后,可360度感受硝烟弥漫的战场环境,操作虚拟武器完成战术配合。大数据平台实时采集学员在拓展项目中的行为数据,生成团队协作力、应变能力等6个维度的评估报告,为后续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。
四、产教融合深化发展 形成特色产业链条 井冈山管理局数据显示,2025年当地红色拓展培训机构已达37家,配套建成标准化训练营地8处,开发出包含红军餐、竹制文创在内的12类衍生产品。特色民宿、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同步发展,带动周边2000余户居民就业。某参训企业负责人表示,三天两夜的培训使团队沟通效率提升40%,决策失误率下降25%,远超常规拓展训练效果。
五、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 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针对红色教育培训市场快速发展的现状,当地政府出台《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机构星级评定管理办法》,从师资力量、课程设置、安全保障等7个方面建立行业标准。目前已完成首批16家机构的资质认证,要求所有课程必须包含不低于60%的实地教学时长,理论授课教师需持有国家认证的红色旅游讲解员资格。
六、社会效益持续显现 红色基因焕发时代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,近三年累计有超过15万学员参与井冈山红色拓展训练,其中青年群体占比达68%。参训学员在结业仪式上集体宣读的《新时代奋斗宣言》,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获得超千万次点击量。多家参训单位将红色拓展纳入年度党建计划,形成"岗前必训""干部轮训"等长效机制。
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专家指出,红色拓展训练通过具身认知理论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,既保护了革命文物的原真性,又赋予其时代教育功能。这种创新实践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经验,目前已有延安、西柏坡等革命老区前来考察学习。
随着暑期培训高峰的到来,井冈山各训练基地预约已排至10月中旬。业内人士分析,这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可体验、可量化、可持续的培训模式,正在重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范式,为企事业单位的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红色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