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摇篮和红色文化圣地,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教育资源,逐渐成为全国青少年研学实践的热门目的地。以"传承红色基因,培育时代新人"为核心的井冈山研学项目,通过沉浸式学习、互动式体验和主题化课程设计,为青少年提供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思政教育实践课。
红色资源活化利用,打造立体化研学场景 井冈山依托黄洋界、八角楼、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革命旧址与纪念场馆,构建起"红色地标+历史故事+实践体验"三位一体的研学体系。在专业讲解员引导下,学生们通过重走挑粮小道、观摩革命文物、聆听专题党课,系统了解井冈山斗争史。景区创新推出"红军的一天"情景体验项目,参与者可身着红军服参与急行军、制作红军餐、学唱红色歌谣,在角色代入中感悟艰苦奋斗精神。 数字化技术为红色教育注入新动能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引入VR全景导览、AR互动展陈,将静态史料转化为动态影像。研学基地开发的"会师情景剧"、"战役沙盘推演"等特色课程,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任务的形式,强化青少年对革命历史的理解与共情。
课程体系分层设计,深化研学教育内涵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,活动组织方构建阶梯式课程框架小学生侧重故事化启蒙,通过红色绘本阅读、手工制作五角星等活动建立感性认知;中学生开展专题探究,围绕"井冈山精神当代价值"等课题进行调研访谈;大学生则深度参与理论研讨,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。 跨学科融合成为课程亮点。地理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井冈山地势与军事防御体系的关系,美术导师指导绘制革命主题版画,语文教师组织红色诗词创作。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教学设计,既强化了知识关联性,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。
多方资源协同联动,构建规范化服务体系 当地政府统筹文旅、教育、交通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,制定《井冈山研学旅行服务标准》,对课程开发、安全保障、接待流程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。景区配备专业研学导师团队,其中80%持有国家导游证及教师资格证双证资质,确保教育活动的专业性与规范性。 交通网络持续优化,新开通的井冈山研学专列实现"站到站"直达接驳,景区内部设置12条定制化研学路线,通过智慧调度系统避免人流聚集。住宿方面形成"营地+民宿"互补模式,既有配备多媒体教室的标准化研学营地,也有融入当地民俗的特色院落,满足多样化需求。
安全保障筑牢底线,护航研学高质量发展 活动严格执行"一活动一预案"制度,建立包含医疗救护、应急疏散、天气预警等12类突发情况处置方案。所有研学团队实行"双导师"配置,除课程导师外另配安全员全程随行,关键节点设置电子围栏与智能定位装置。卫健部门在主要研学区域增设临时医疗点,联合三甲医院开通绿色救治通道。 保险机制实现全覆盖,主办方为参与者统一购买包含意外伤害、医疗运送等险种的综合保障计划。餐饮环节实行"明厨亮灶"工程,所有供餐单位接入市场监管部门远程监控系统,菜单经营养师审定并保留样品48小时。
社会效益日益凸显,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据统计,2023年井冈山接待研学团队超25万人次,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3200元。来自沿海某中学的家长反馈"孩子回来后主动整理学习笔记,还给我们讲述朱德的扁担故事,这种改变远超书本学习的效果。"教育工作者评价,实地研学有效破解了传统思政课"重理论轻实践"的困境,让抽象的价值观念变得可知可感。 多家中央媒体对井冈山研学模式进行专题报道,"我的井冈山研学日记"话题在社交平台获得超千万次阅读量。研学活动衍生的短视频、手绘地图、研学报告等成果,正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形成二次传播效应。
未来展望建设全国红色研学示范高地 井冈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推进"智慧研学"平台建设,整合预约系统、电子导览、成果评价等功能模块。计划与延安、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建立区域联动机制,开发"重走长征路"等跨省研学产品。同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,面向海外华裔青少年推出中英文双语研学课程。 随着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》的深入推进,井冈山研学正从单一教育活动向综合育人平台升级。通过持续优化课程体系、完善服务配套、创新传播方式,这座红色圣山将继续为青少年成长提供精神滋养,为革命老区振兴注入教育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