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全国多地以“党建研学”为抓手,通过系统化、场景化的学习与实践模式,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强化理论武装与使命担当。作为新时代党性教育的重要载体,党建研学通过整合红色资源、创新教育形式,为基层党建工作注入新动能,成为提升党员队伍政治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。
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深度融合 党建研学的核心目标在于打破传统党课的单一讲授模式,将理论学习与实地调研、互动体验相结合。多地依托党校、红色教育基地等平台,开设“沉浸式课堂”,组织党员走进革命纪念馆、乡村振兴示范点、科技创新园区等现场教学点,通过实物观摩、史料研读、情景模拟等方式,深化对党的理论、政策及历史的理解。例如,某省推出的“重走红色足迹”研学路线,串联起省内12个红色教育基地,学员通过参与专题研讨、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,将党史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。
数字化赋能,打造智慧党建新模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,党建研学逐步向“线上+线下”协同方向升级。部分地区的党建研学平台引入虚拟现实(VR)、增强现实(AR)等技术,开发“云上党史馆”“VR长征体验”等互动项目,让党员足不出户即可“身临其境”感受革命历程。此外,大数据分析被用于精准评估学习效果,系统可根据党员的学习时长、知识掌握程度等生成个性化学习建议,推动党性教育从“大水漫灌”转向“精准滴灌”。某市党建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“技术手段的融入不仅提升了研学的趣味性,更强化了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。”
聚焦基层治理,推动研学成果转化 党建研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注重学用结合,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。多地围绕乡村振兴、社区治理、产业发展等现实议题,组织党员开展专题调研,形成“问题清单—对策建议—实践反馈”的闭环机制。例如,某地通过党建研学活动梳理出老旧小区改造中的难点问题,党员牵头组建“红色服务队”,协调居民需求与政策资源,最终推动15个社区完成改造工程,惠及群众超2万人。此类实践不仅增强了党员的使命感,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。
构建长效机制,确保研学常态化 为保障党建研学的持续影响力,各地积极探索制度化建设路径。一方面,建立“学分制”考核体系,将党员参与研学活动的表现纳入年度考核,并与评优评先挂钩;另一方面,组建由党校教师、行业专家、基层干部构成的导师团队,定期更新研学课程内容,确保紧跟政策导向与实际需求。某省级党校推出的“党建研学精品课单”,涵盖思想理论、经济发展、生态保护等六大模块,累计培训党员干部超5万人次,课程满意度达98%以上。
未来展望扩大覆盖面,深化影响力 当前,党建研学已成为新时代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创新。下一步,各地计划进一步扩大研学覆盖面,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课程。例如,针对青年党员增设新媒体传播、国际视野拓展等内容;针对农村党员强化农业技术、集体经济管理等实用技能培训。同时,通过跨区域合作共享资源,推动形成“全国党建研学联盟”,构建开放、协同的教育生态。
专家指出,党建研学的生命力在于其“知行合一”的特质。只有持续创新形式、扎根实践,才能让党性教育真正入脑入心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与人才支撑。未来,这一模式或将成为全球政党治理研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案例。
(全文约120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