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拓展活动热潮。据不完全统计,自2023年以来,超过200个企事业单位、社会团体及教育机构在革命老区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此类活动,将传统团队建设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合,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新模式。
一、创新形式打造立体化教育场景 在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,参与者通过"重走挑粮小道"体验项目,背负仿真物资徒步3.5公里崎岖山路。现场设置的历史知识问答站、战术模拟关卡等环节,让体验者在体力考验中同步完成党史学习任务。湖南韶山推出的"红色密码破译"活动,将毛泽东诗词、革命文献转化为解密线索,要求团队协作完成情报传递模拟任务。
此类活动突破传统讲座模式,采用"场景还原+任务驱动"设计理念。数据显示,采用沉浸式教学的活动留存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7%,团队协作效率评估指数平均增长32%。部分活动还引入VR技术重现重要历史场景,通过数字科技增强体验代入感。
二、标准化建设保障活动质量 为规范行业发展,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教育部于今年3月发布《红色拓展活动基地建设标准》,从课程设计、安全规范、师资配备等六个维度建立评估体系。首批通过认证的35个基地均配备专业研学导师、急救人员和数字化教学设备,确保活动兼具教育性与安全性。
在课程开发方面,中央党校专家团队指导编制了分级分类教学大纲。针对青少年群体设计"红领巾小分队"闯关游戏,面向企业员工开发"战略决策模拟"沙盘推演,党政机关专场则设置"作风建设情景剧"等特色模块。标准化体系实施后,活动满意度调查显示参与者好评率达91.6%。
三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在贵州遵义,依托红色拓展活动带动的周边产业已形成完整生态链。当地特色民宿入住率同比增长65%,非遗手作体验馆、农耕文化园等配套项目相继落地。统计表明,单个基地年均接待量达2.8万人次,带动区域就业岗位增加300余个。
教育成效评估数据显示,持续参与3次以上活动的团队,其成员在责任意识、抗压能力、沟通协作等维度测评得分提升显著。某金融机构在年度报告中指出,开展红色拓展后员工离职率同比下降5.2%,客户服务满意度上升8.7个百分点。
四、多方联动构建长效机制 目前,全国已有17个省区市将红色拓展纳入党员干部培训必修课程。高校联盟联合推出的"青春筑梦工程",组织大学生担任活动志愿者,既保障服务供给又强化实践育人效果。金融机构创新推出"红色文旅贷"产品,累计为相关项目授信超12亿元。
专家表示,这种将红色基因解码为现代管理智慧的模式,既传承了革命精神又契合时代需求。随着《爱国主义教育法》的贯彻实施,预计到2025年将建成100个国家级红色拓展示范基地,年参与人次有望突破500万,形成可持续的文化传承与团队建设协同发展模式。
当前,红色拓展活动正从阶段性热点转化为常态化教育载体。在河北西柏坡、陕西延安等地,依托智慧场馆建设的"永不落幕"红色课堂已投入试运行,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持续扩大教育覆盖面。这种创新实践不仅让红色文化焕发新生机,更为新时代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