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场以"重走长征路,传承红色魂"为主题的游学培训活动在江西瑞金启动,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、企事业单位员工及党员干部参与。这场活动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,将革命历史教育与户外实践相结合,标志着长征主题游学培训正逐步发展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。
创新教学模式场景还原激活历史记忆 不同于传统课堂授课,长征游学培训依托湘江战役遗址、遵义会议旧址、泸定桥等实景场地,设计出"急行军模拟""战地救护演练""红色剧本杀"等多元化课程。参与者通过穿戴红军服装、背负模拟物资包,在专业导师引导下完成指定路段的徒步挑战,同时在途中参与党史知识问答、革命故事分享会等互动环节。某参训单位负责人表示,这种"行走的课堂"使历史事件具象化,让学员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深化对长征精神的理解。
教育价值凸显三大维度塑造核心素养 教育专家分析指出,长征游学培训构建了独特的三维育人体系在认知层面,通过实地考察突破时空限制,帮助学员建立正确的历史观;在情感层面,借助艰苦环境下的团队协作培养坚韧品格;在实践层面,要求学员完成田野调查、课题研究等任务,提升问题解决能力。数据显示,参与过此类培训的青少年在返校后的社会实践参与度提升42%,团队领导力测评得分平均增长27个百分点。
产业融合发展红色文旅开辟新赛道 随着政策对研学旅行支持力度加大,长征沿线6省18市已形成跨区域协作机制,整合革命旧址保护、非遗传承、生态农业等资源,开发出"红+绿""红+古"复合型游学产品。某知名旅行社推出的"数字长征"项目,运用AR技术还原关键战役场景,实现历史场景的虚实交互。行业报告预测,2024年红色游学市场规模将突破80亿元,带动沿线乡村餐饮、住宿等配套产业升级。
社会效益显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边疆民族地区,长征游学路线特别增设"民族团结进步"专题课程,组织学员走访红军途经的少数民族村落,收集口述史资料,参与非遗文化体验。近三年累计有2300余名各族青少年通过此类活动结对交流,相关案例入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项目库。研究机构调研发现,87.6%的参训者表示增强了国家认同感,94.3%的家长认为活动有效培养了子女的社会责任感。
标准化建设提速安全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针对游学过程中的风险管理,相关部门已出台《红色研学旅行服务规范》,从路线设计、应急预案、师资认证等12个方面建立标准。目前全国已有58家机构通过专业资质审核,所有课程必须配备持有急救证书的随队医护人员,并实行学员健康动态监测制度。某保险企业推出的定制化研学险种,覆盖高原反应、运动损伤等20余种特定风险场景。
国际传播突破红色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值得注意的是,长征主题游学正吸引越来越多国际关注。某涉外文化交流机构今年已接待12批海外研学团,通过"中外青年对话长征"等活动,向30多个国家学员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故事。多语种《长征精神解读手册》在法兰克福书展引发热议,部分国际学校将其列为东方哲学课程的补充教材。这种文化输出模式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范式。
当前,长征游学培训已形成"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社会参与"的良性发展格局。随着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》的深化落实,这种融合历史传承与现实关怀的教育模式,正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持久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