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随着暑期研学旅行高峰的到来,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迎来全国多省市中小学研学团队。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发源地,井冈山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与生态优势,打造出集党史教育、文化体验、社会实践于一体的特色研学体系,成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热门目的地。
红色基因融入实践课程 沉浸式体验激发家国情怀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、黄洋界哨口、八角楼等红色遗址群,研学团队通过实物观摩、史料研读、情景模拟等方式,深度还原革命历史场景。学生们身着红军服参与"重走挑粮小道"徒步活动,在海拔1300米的山路上亲身体验革命先辈的艰苦历程。某中学带队教师表示"通过现场制作竹制担架、模拟战地救护等任务,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,更深刻理解了艰苦奋斗精神的当代价值。"
跨学科研学设计 构建多维教育场景 井冈山研学基地创新推出"红色+生态""红色+科技"复合型课程。在杜鹃山自然保护区,学生运用地理测绘设备绘制生态地图,同时结合红军当年利用地形开展斗争的历史案例,完成跨学科课题研究。龙潭瀑布群区域设置的"水文监测与可持续发展"实践项目,将革命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转化为生动教材,实现革命传统教育与现代科学素养培育的有机衔接。
数字化技术赋能 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 研学基地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,打造"720度全景红色记忆馆",通过数字建模复原重要历史事件场景。在"朱毛会师"全息剧场,动态投影与环绕音效构建出沉浸式观演空间,让学员身临其境感受关键历史时刻。大数据分析平台实时记录研学过程中的团队协作、知识掌握等数据,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。
乡村振兴联动 拓展社会实践维度 部分研学项目与当地乡村振兴项目对接,组织学生参与农产品包装设计、非遗技艺传承等实践活动。在茅坪乡,学员们向竹编艺人学习传统工艺,同时运用新媒体技能制作推广短视频。这种"红色教育+产业观察"的模式,使青少年既感受到革命老区的发展变迁,也培养了社会责任感与实践创新能力。
安全保障与教育评估体系日趋完善 针对研学旅行安全管理的特殊要求,井冈山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,所有线路配备专业导学员和医疗保障人员。教育部门联合高校专家开发出包含知识测试、行为观察、成果展示等维度的综合评价系统,确保研学活动实现"游有所得,学有所获"的教育目标。
据文旅部门统计,2023年上半年井冈山接待研学团队已突破15万人次,同比2022年增长40%,其中省外团队占比达65%。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深化与教育机构的合作,开发更多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主题课程,推动红色研学向常态化、标准化、精品化方向发展。
随着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》的深入推进,井冈山模式为全国红色教育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。教育专家指出,这种将革命精神具象化、实践化的研学方式,有效破解了传统思政教育中理论脱离实践的难题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探索出新路径。